路加福音第十章25-42節

憐憫心 聆聽心 ◎黃濠光牧師

「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,看見他就動了慈心,」(33)

律法師是舊約的律法專家,他問耶穌:「夫子!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?」不是出於謙虛的求問,而是想試探耶穌,試圖用問題難倒耶穌,或從耶穌的回答中「提痛腳」。耶穌的回應是反問他一個問題,這律法師精通律法,答得快而準,其實自己回答了自己的問題。但他不甘心,繼續問:「誰是我的鄰舍呢?」,於是耶穌講了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。其實律法師所面對的,不是誰是鄰舍,而是他有沒有憐憫的心腸。

從耶路撒冷去耶利哥城,全程17哩,由高山去低谷,相差三千幾呎。祭司和利未人都是事奉神的人,他們從耶路撒冷來,大概完成了敬拜神的事,對他們來說,他們已盡心、盡性、盡力、盡意去愛神。只不過他們見到一個同胞遭強盜打得半死,卻視而不見,不予理會,做不到愛鄰舍如同愛自己這條誡命。猶太人跟撒瑪利亞人互不來往,本來形同陌路人,但一個撒瑪利亞人動了慈心,不計較受傷的是個猶太人,突破了老死不相往來的習慣,出手襄助,不單只幫他包紮傷口,送他到旅店,還負責他養傷的費用。對這個撒瑪利亞人來說,這個受傷的猶太人就是他的鄰舍。

一般人會認為鄰舍是跟自己同種族、同階級的人,猶太人一向歧視撒瑪利亞人,這位律法師回答耶穌時,因著歧視也不願講出撒瑪利亞人這稱乎,寧願說:「是憐憫他的」(37)。耶穌接著說:「你去照樣行吧」。其實耶穌是告訴他,誰是鄰舍還是其次,最重要是有沒有憐憫人的心。他既然愛神,為何不能愛人呢?律法師講求行律法,所以他才會問:「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?」很重視「做什麼」,所以耶穌順著他的思路,教他「你去照樣行吧」,這的確把他難倒了。

第二個故事是耶穌在馬大和馬利亞家中作客。馬大款待主是無可厚非的,因為耶穌先前說過:「給你們擺上什麼,你們就吃什麼」(8),但問題是「馬大伺候的事多,心裡忙亂」(40)。客人只有一個,加上兩姊妹才合共三人,何須忙個不堪!她忙到連自己也無機會聽耶穌講話,還指責馬利亞不幫手:「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,你不在意嗎?請吩咐他來幫助我」(40)。這樣忙碌到思慮煩擾的地步,第一這不是主的要求,第二是失去了聆聽主的機會,於是耶穌提醒她:「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;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,是不能奪去的」(42)。

◆今天在耶路撒冷往耶利哥的公路上,有一處建築物是紀念好撒瑪利亞人。然而,這只是個虛構的比喻,沒有真實發生過。這比喻除了教人除去種族及階級的有色眼鏡去憐憫人外,也教我們用甚麼態度面對災難。有人被強盜打個半死,這是無妄之災,聖經沒有處理「為甚麼」這哲理性的問題。與其問:「為甚麼偏偏是我?」、「為甚麼發生七級大地震令死傷枕藉?」、「為甚麼我會遇到挫折、失敗和意外?」,倒不如想想如何去面對問題,解決危機,處理災難。這比喻沒有解答「為甚麼」,卻教我們「如何」。畢竟,危難當前,問為甚麼是不切實際,懂得如何處理才是腳踏實地。人生有許多「為甚麼」是不容易找到答案的,不如多尋索「如何」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