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段經文講到耶穌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,首先要明白甚麼叫死亡。聖經中死亡的意思是指到與神隔絕,因為神是生命的源頭。耶穌說:「復活在我,生命也在我」(25a),當人與生命的源頭隔絕,就是死亡。信了耶穌的人有永生,當肉身死了,可以說不是死,而是睡著;因此耶穌說:「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,我去叫醒他」(11)。祂初時論到拉撒路的病說:「這病不至於死」(4),就是說他的病不會令他與神隔絕,當然這句話亦指拉撒路會復活。所以「死亡」的意思,一方面是指身體死亡,另一方面亦指靈性死亡。耶穌又說:「信我的人雖然死了,也必復活,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」(25b-26),這裡的「永遠」是指屬靈上,即凡信耶穌的人就有永生,不會與神隔絕。
接著看看馬大和馬利亞兩姊妹對耶穌來到的反應。馬大說:「主啊,你若早在這裡,我兄弟必不死」(21),馬大未曾見過死人復活,她就不會期待耶穌叫死人復活。甚至當耶穌宣稱:「你兄弟必然復活」(23),馬大不會想到拉撒路會立即復活,而是在末日才會復活。馬大是有一套正確的神學思想,知道人在末日會復活。她跟耶穌講一些神學真理說話,而耶穌亦以神學真理說話回答她。馬利亞開頭的說話跟馬大是一樣的:「主啊,你若早在這裡,我兄弟必不死」(32),但她沒有講一番神學理論,而是不住地哭。馬大的反應是理性,而耶穌對她的回應也是理性。馬利亞的反應是感性,而耶穌對馬利亞的回應也是感性。耶穌見她及周圍的人哭,「就心裡悲歎,又甚憂愁」(33),接著「耶穌哭了」(35)。為甚麼這兩姊妹的反應那麼不同?為甚麼耶穌不在馬大面前悲歎和哭泣,而只在馬利亞面前悲歎和哭泣?原因是我們與主的關係是互動的,如果我們跟神只有理性的接觸,就會領受一個理性的神。如果我們用感性去接觸神,就會感受到神感性的一面。
最後看看拉撒路怎樣復活。耶穌的祈禱其實是感恩的祈禱,並非祈求(41-42),祂沒有求神給祂力量叫死人復活。這件事的中心是要彰顯神的榮耀,是要叫人知道耶穌是父神差派來的。耶穌呼叫拉撒路出來,這是個命令,帶有生命力的一句話。一個在墳墓裡葬了四天的人立刻復活走出來,相信沒有人敢說拉撒路只是暈倒而已。四日四夜在黑暗裡,沒有水、食物和空氣,是難以生存的。其他人見證了拉撒路的復活,因他們親自搬開石頭,及替他解開屍布。
◆用理性和感性與主接觸是平衡及正確的做法,單是其中一樣都是美中不足。理性的用頭腦,重視教條和理論,強調上課和讀書,祈禱的措詞也規規矩矩。感性的用心靈,重視感受和帶領,強調靈感和情緒,祈禱恆切,聲淚俱下。理性的和感性的要互相接納,最好兩者兼備。
◆本書記載耶穌有八次個別接見人,本章是第五次,祂和馬大和馬利亞個別交談,使她們有信心。耶穌說:「我不是對你說過,你若信,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?」(40)本章也記載本書八大神蹟的第七個,所帶來的改變是叫死亡的有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