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西在本章透過對比來說明人跟物質的關係,從而叫以色列人明白關鍵是在於神。首先是曠野及流奶與蜜之地的對比。摩西眼前的這一代人,全在曠野出生,而曠野物質匱乏,但四十年來卻能養活上百萬的人,皆因神賜下嗎哪,和保守他們衣服沒有穿破,腳也沒有腫(4)。他們能這樣生存下來,並非環境因素,反而完全是「神的因素」。若沒有神的因素,他們早已陳屍曠野,更談不上殺敗敵人,征服土地。摩西希望百姓能明白他們能活著,不只是物質上有食物吃,其實是神在說話。祂說了,嗎哪便降下,鵪鶉便飛來,所以百姓必須重視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,包括祂吩咐的一切誡命。
曠野的對比便是應許之地,那裡水源充足,土產豐富,可令人不缺食物,連石頭和群山都是寶,可謂一無所缺。物阜民康的生活很易令人忽略「神的因素」,因為不再見到天降嗎哪,磐石出水。人只知道自己努力耕耘,才有豐收。摩西警告他們吃得飽足之餘便心高氣傲,把「神的因素」忘記了(11-14)。當人看不見天降嗎哪,便以為神沒有作為,而只看是人的努力,便會說:「這貨財是我力量、我能力得來的」(17)。摩西斷言指出,「得貨財的力量是他給你的」(18),再重申了「神的因素」。若人忽略「神的因素」,隨從別神,結果是滅亡(19)。神若不降雨,小麥、大麥、葡萄樹、無花果樹、石榴樹、橄欖樹,和蜜等等都會失收。人若不認定自己賺錢的能力是出於神,一場風融風暴、一次海嘯或地震,甚至一次重病,都可令人毁於一旦。若沒有神的話托住萬有,人所倚賴的隨時會歸於無有。
◆「耶和華在你們面前怎樣使列國的民滅亡,你們也必照樣滅亡,因為你們不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話」(20),這句話在以色列人失敗的歷史中不幸地應驗了。歐美的國家從前因敬畏神而蒙福,今天因離棄神而自招咒詛,過去的列強今天在歐債危機下均難自保,紛向外乞求。讓我們毋忘「神的因素」。